雁门人物

腹藏诗书气自华(上篇)

王君凤岗,代州名人也。但凡名人之所以成名人者,必有其彰显之资,荣祖之位、立身之德、名世之功。凤岗以官荣、以艺显、以忠孝立身、以诚信为本,愈挫且奋,百折不挠,虽历经坎坷而事终有成,累功而得位,其位自正焉。

忻州市委副书记高璋先生曾书赠凤岗字幅一条云:“滹沱惊涛震九州,雁门边月照千秋”。题款曰:“代州自古人杰地灵,今由王部可证之”。由“王部”可证代州之人杰地灵,真乃慧眼识珠。若非对“王部”的人品才学有深刻了解并对其有嘉许之谊,尝可轻出如此断语?“王部”者,王凤岗也。其时正执任代县县委宣传部长之职。能得到上级的赞赏和期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人生的快事。而凤岗并非只得到上级的认可,其清致风雅之名更深寓于雁门大地,为各界人士所推崇。

王凤岗,字子翔,号雁门一土。代县枣林镇东马村一普通农家子弟。枣林之地,钟灵毓秀,古以遍植枣树,蔚然成林而得名。厚土育林,红枣养人,从来就是人杰辈出之所在。凤岗生于斯,长于斯,得山川之灵气,养自身之浩然,敏而好学,志济天下,宗儒而效法,通道而知佛,专马列而涉百家,博古而通今;精书艺而喜根雕,善文--辞而爱金石,博采众长,自成一家,集副县长、作家、诗人、书法家、根雕艺术家于一身,实至而名归,清名岂是浪得?

如今,凤岗已官居副县长之尊,而其书法文章亦是与日俱进。近日再睹其书法大作—《沁园春·长沙》,不由为之叹服。诗云:“腹藏诗书气自华,胸有成竹意通神”。凤岗此作正可为之诠释。通篇浩气磅礴,神韵昂扬。墨飞惊鸿,笔走游龙,苍劲雄壮,快意淋漓。纵观全卷,笔力遒劲,气势纵横,于欹侧、奇正、开合、疏密、徐疾中若风卷云舒,姿态横生,流露出一种腾跃的韵律。墨气浓淡,一任自然,信笔而下,不计工拙,奔腾恣肆,疏放纵逸,大气凛然、浑厚天成。

书道有云:“书为心声”。凤岗书此作时,正值其仕途不如意之境,而他能于困境中平和心态,致力于书道,并获此佳作,实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其高风亮节之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凤岗善书,尤喜作大幅,好为榜书。于大幅雅宣之上,挥毫走墨,纵意驰跃,大开大合,翻转腾挪,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于风起云涌之际,出虎啸风生之作,绝技乍露,令人叹为观止。当今书坛,善书者众,而能为榜书者,寥若晨星。概因榜书极难,用笔异于常法。由于字大,点画的位置、视角的调整、行笔的快慢、中侧锋的转换、节奏的控制,不仅要靠腕力和臂力,还须借助腰部乃至全身之力,正所谓龙吟虎啸,有不可一世之概。非有大手眼、大魄力、大胸襟者不敢为之,而凤岗善焉。

凤岗学书,入于柳,笔力挺劲而有清雅刚正之气。宗怀素乃得奔放洒脱之态,习润之而有豪迈挥洒之情,博采百家而自成一格,遵法度而不拘谨,浑厚温润而锋芒流耀。体势雄健,气势磅礴,给人以奇伟倜傥之艺术感受。

我曾有幸与凤岗在宣传部共事,其为部长,我为干事,尊卑分明。而凤岗从不以官自倨,律己而容人,亲和以下士。及至我尊凤岗为师而习书法,更是于耳提面命,耳濡目染之际而识凤岗平朴刚直、率真爽朗、重义诚信之风骨。人生能知遇这样的领导,诚为幸事矣。只惜匆匆四载而别,然于我已是受益终身。良师益友,夫复何求。

凤岗常言,学书之道,贵在学法尊法而不拘法,淡名利而平心境,任情恣性而又能绝虑凝神,宗法自然而命笔率真,方能在通灵达变中颐养身心。作书不仅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更能酝酿一个人的学问。书法艺术与文学、诗词、音乐、绘画、舞蹈乃至哲学和美学等皆有密切联系,若要写好字就必须博涉这些相关艺术,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使心灵得以净化,在超脱凡俗的胸襟里升华自己的理想。此诚书道之真谛也。

凤岗常作醉中书、烦中书、乐中书,醉中任情、烦中释躁、乐中会心,每每精品迭出。常陪凤岗作书,乃知其中三味。常见凤岗于公务闲暇之时,闭门读帖,看至会意处,不觉心中技痒,遂铺纸濡笔。写到得意处,自觉心花绽放,俨然自得,情意灿然,诚人生之乐事矣。

人生时有窘困、失意之时,文人因牢骚愁怨而常发愤懑激越之辞,书家凤岗则于笔墨中宣泄胸中块垒,在恢扩才情中澡雪精神。挥毫泼墨,纵意驰骋,笔法沉雄苍劲,风起云涌,在顿挫提按、刚柔动静中似大浪淘沙,一洗郁闷之念,书成笔掷,已然神情气朗,凛然而豁达。

酒后凤岗,意气风发,情性所至,现于笔端。宠辱不惊,去留随意,笔意纵横,神游物外,气韵飞扬,恣肆汪洋,龙飞凤翔,痛快淋漓。意追方外怀素,情随醉后张颠,欣欣然物我两忘,书人合一,于糊涂与清醒之间而通达书道臻境。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凤岗可谓深谙此道。他的许多技艺就是在“仕而优”时所学所钻而成的。因其情趣高雅,爱好广泛而又敏而好学、虚怀若谷,故涉猎诸艺而每有所成。根雕,就是他于书法之外的又一名世绝技。十几年前,凤岗的根雕作品就在全省工艺美术作品展中获得金奖,多件作品更为海外人士所收藏。根雕之艺,常人皆望而兴叹而不敢涉足,概因根雕制作,工艺繁冗,首需有木匠功底,斧、锯、凿、锉要样样善使件件精通。而更重要的,是要有独到的艺术眼光和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动力,舍此,再好的木匠也只能是匠人而难以成为根雕艺术家。凤岗能以公务之身而珍惜闲暇,寄情其中而有大成,这与他的人品情趣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分不开的。

根雕所需原材都是被人视为了无生气的枯木朽枝,不堪为正道用。而凤岗善于从无中而生有,死中而见生,于不可为中而为之。凤岗雕根,慧眼独到。宗法自然,略作饰修,寥寥数刀,姿态顿生,情趣昂然,妙意天成。发美玉于丑璞、见精神于匠心。

凤岗曾言,根艺之道,存乎一心。雕根,其实是在雕人、雕精神。雕根首先要寻根、识根,雕根的过程其实是与根交流、对话的过程。艺人雕根,根雕艺人。每一件作品都蕴藏着雕根者和根之间的默契与和谐。某种意义上,是伯乐之于千里马,千里马之于伯乐的关系。人慕根而寻,根羡人而显,人根之间,存乎天道修缘。根弃于荒野而无人问,犹千里马旋于磨道而受羁困,皆世之悲情。凤岗乐于寻根、雕根,其实是其重义重情、乐善好施、尊重人才、关注民生、慷慨助人、勇于奉献的高洁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体现。

曾随凤岗外出寻根。凤岗说,平原之根,难成大器。概因其地土肥水美,顺生顺长,不经困厄,难成独特之形。而山中“顽荆”,多生于崖壁石隙之间,根生艰难,于挤压窘迫中而左冲右突,虽虬曲奇倔而蕴刚劲正直、忍辱负重、勇往直前、超俗拔姿的生命激情。因其遇坎坷,故而有形有状;因其受挤压,故而能曲能伸;因其有生命、故而见精神。根常存,而雕根者不常有。根常藏于地下而不见天日,寻根者常见树冠而难识根顽,寻根与识玉岂非同道哉?故凤岗寻根,常不计大小美丑,见之则喜,满载而归。有的根,一见如故,速成妙品。有的根,则细细把赏,非灵犀互通而不轻为。根、天地之灵物也,于赏根之间而悟造化之神妙,于雕根之间而享知遇之情境,凤岗之意趣高情诚常人之难以企及。

凤岗之艺,不止于书法、根雕,兼通诗文篆刻、舞蹈歌唱、演讲论辩。常见凤岗即席赋诗,律正词鲜;把石而就,刀法森然;飘然舞池,步法翩跹;谈经论道,洋洋万言;山歌对答,渔歌互唱,即三姐亦不能屈其志。著名作家冯苓植在《飞翔的雁阵》(凤岗与诗友合著诗集)的序言中写道:“一位故乡的诗人,现代意识颇强,甚至还可以说稍带几分‘洋’气。即使把这位诗人放到再大的场合,他也会挥洒自如。因他代表着故乡和现代意识的接轨及对未来的探求。全面地展示了雁门文化的源与流。”这位“故乡的诗人”说的就是凤岗,风雅高士,雁门一土,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