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村和其外甥赵武爷文化
赵村是代县新高乡的赵村,其村的外甥可不是一般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战国中后期人物——赵武灵王赵雍。《代州志·万历版》载:代州古城由赵武灵王筑,其功用是开拓赵国疆域,打通与少数民族贸易关卡,让赵国人走好“丝绸之路”。赵武灵王筑的代州古城成了向丝路出发的又一个始发城池。赵武灵王19年的著名改革“胡服骑射”后,经过数年的征战,臣服了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建置了代、云中、九原、雁门四郡。赵国的版图一下子划到了今内蒙古的大青山上。坐在赵国首都邯郸要经营好雁门关外的云中、九原、代三郡,并牢牢掌握丝绸之路的外贸主动权,雁门关内的代州是最好的基地。关于这个论断央视播出的纪录片《玉石之路》和古文献《穆天子传》从另一个侧面作了说明。
《玉石之路》说,从新疆运出的玉石,经甘肃历内蒙的包头、呼市,进入山西的雁门关,并在画面上放出了一张清晰醒目的玉石之路运送图。玉石又从雁门关被运到安阳,这才有了殷商大将军妇好墓中那些精美的玉器殉葬品。妇好这名女将军距今约3300多年了。《穆天子传》仅仅1500余字,但却讲述了他西巡至雁门关时发生的一件事。周穆王西巡的目的地是昆仑山,即后来所说的西域。他率众从长安出发,历千里来到风雪苦寒的雁门关,因条件艰苦鞍马劳顿,周穆王的一位宠姬死在雁门关途中。周穆王从昆仑返回到雁门关时,望着冰冷的宠姬墓冢,填了一曲哀婉凄艳的《黄竹词》,命乐人舞唱以祭之。《代州志·万历版》记道:“鉼隥,穆天子至此。作《黄竹词》。”《水经注》云:鉼隥是句注山上一隘,即雁门关。周穆王距今约2900年了。
“赵武灵王是赵村的外甥”这个历史性结论源自赵村及中解十八街村民的口中,而且成为一句俗语,正史典籍没有这个结论。赵武灵王修长城,东起张家口,西至包头九原的事有正史记载。但是修没修代州句注山上的长城和雁门紫塞,没有明讲,仅有方志上的一面之辞。但是赵武灵王庙保存的古碑、赵村的庙会等等,一致认为赵武灵王修了雁门关上的长城(专家考证关山有战国长城),修了代州城,其行营扎在赵村,而且绝对是赵村的外甥,这些观念和观点以赵村人特有的形式保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赵武灵王,即赵村人思想概念中的“武爷”,距今2400余年了。
2400年,抽刀不断的姥娘舅舅外甥情
赵村,以及更大范围的中解十八街(街为自然村),拥有一万多亩水地(上岗地不计),人口和地片几乎囊括了新高全乡。这个地片为啥能把赵武灵王信仰宗教化了呢?《代州志·群祀》(万历十六年版)从理论上作了一个解释,排除了“武灵王外婆湾”一说。“赵武灵王祠,思胡服也。(祠)在紫荆山之颠。(赵武灵王)王筑(长城,以)备胡。(长城)赵代(代国张家口)历阴山。故郡人功之”。但此说是站在代州全州的高度讲,因为有了长城,州人可以安居乐业,因功祭祀。但是回答不了,在赵村一村地片上有三座武爷庙,二月十九的武爷庙会,向武爷祈雨等活动之文化根源。只有“武爷是赵村的外甥”这口口相授的理论,才能解释赵村人和赵武灵王深厚的感情,以及赵村人把武爷神化的文化基础。代州人有句俗语:“亲不过姑舅,香不过猪肉”。甥舅情是不了情。但是笔者在考察采访中慢慢发现,在姑舅的血肉情外,还有一种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东西在联结着古人和今人,即搞改革、求发展和今天的赵村人引发了强烈的心理共振。再慢慢品咂回味一下《中国通史》,中华民族时时都在变革中求国家的发展。具体讲外甥要改革图强,姥娘舅舅家也要改革图强,赵武灵王要改革图强,赵村人也要改革图强啊,这样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割断吗?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2月2日陪同我们考察的是董海海,董海海四十出头,他虽讲不出赵武灵王,但能讲出赵武灵王庙中供的是赵武爷和“小三爷”,而且讲赵村的独特性。其独特性的关键词是“外甥”、“三座殿”,而且全县、全省没有。和我一块考察的张翼常务副县长向海海宣传了赵武灵王。他讲,作为曾经的赵国国民,建庙办庙会祭祀一代名君,祭祀把赵国带向战国七雄之列的赵武爷,是一种感恩,是一种自豪,也是一种鞭策和动力。不应该忘记赵武爷,也不应该废弃传播武爷功绩的平台即庙宇。“赵武灵王能抛弃宽袍大裤,学习落后游牧民族的先进文化,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放下君王身段的”,赵武灵王亦变俗着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一个口隘)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董海海聪明地反问我们:“赵武爷厉害吧?!是好国君吧?!但他老人家是咱赵村的女人生的啊,他的生命是赵村人给的啊!光荣也属于赵村,赵村也应该写进史书!”此时,看我们考察的孩子们蹦出一句经典名言“赵村是武爷的外婆湾!”
为了求证“武爷外婆湾”一说,我们在村委董二孟力谏和带领下,拜会了赵村的一位文化老人董文会。
董文会老人今年80高龄,病了一冬,但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一拉出武爷的话题,就来劲。老人读碑文、《中国通史》、编撰家谱,手边还放着一本快翻烂的《圣经》。在我们拜会董文会老人时,他家还有三位老人,四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总结成以下观点,证明“外婆湾”一说是成立的。
一是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作为晋国的重臣赵简子、赵襄子父子常住在晋阳,赵襄子杀代王立赵国后移都邯郸。战国时代是战火频仍、少数民族常常入塞掳略的年代。代州为了这方土地的安宁,向赵国首都邯郸进贡,应该是常有的事情。贡物不仅有财物,也有美女。代州的美女是有名的,如三国时貂蝉、李克用之妻刘氏,赵肃侯很有可能收了代州酋长进贡的美女为姬,从而生下了赵雍,即历史上的赵武灵王。二是赵肃侯即赵武灵王之父在公元前349年从宗主国晋国之中夺取晋国另一卿端氏的地盘(今沁水东北),在胜利之余游玩到雁门关下娶了赵村的美女。三是塞外的少数游牧民族,从塞内掳略许多美女,将其中最美的代州赵村少女敬献给赵肃侯。这三条,条条在理,所以从古自今赵村人只承认一个事实:武爷是咱村的外甥。史书上写不写没关系,赵村一村三座武灵王庙,铁定!
从董文会老人的家里出来,细细咀嚼老人们的话语,可知赵村人和赵武灵王的感情也是分层递进的。第一个层次是血肉之情,即甥舅之情。但是这个情随一代一代的繁衍,会淡化到“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地步。第二个层次是筑城,使代州人安居乐业平平安安地生活,这是一种感恩之情,但是随着世事沧桑的变迁,这个感恩之情也是可以淡化的,因为在每一个朝代都会有许多感恩的理由和事实。第三个层次武灵王身上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彰显了作为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必备的先进本色,蕴藏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是创新、发展、富裕。
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把武爷和赵村紧紧连在一起,原因是赵村村里并没有一位赵姓人氏,而且由95%的董姓人氏组成,而董姓也不认为生养赵武灵王的那位赵村娘子姓董,因为董氏并非土著,祖籍是山东。在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代,洪武爷将董氏从山东迁至大槐树下,又从大槐树下迁到赵村。这就是说董姓到赵村,距赵武爷出生1800余年。董氏要续隔了1800余年的甥舅村情,必有一个大大的民族情结啊!
那么,董氏族人缘何毫不犹豫而且坚定地认了赵武灵王这位外甥呢?董氏老人们从上辈老人传下来的几句俗语回答了这个问题。“武爷来福顺来”、“武爷管事能干”、“武爷一怒,人要饿肚”。所以赵村人从洪武爷时代就传下一种观念:“干,怕啥,有武爷管照哩!”所以敢改革、敢为先。天不下雨向武爷祈雨,泼神烂鬼作怪,武爷出巡时就能镇住。村里有这样大本事的一尊神外甥,岂能不认?!不是外甥也得认作外甥。
赵村发展到今天的赵村,证明赵村人的确具有赵武灵王的性格传承和价值追求。赵村有1780人、606户,但月收入平均800万元,他们转型发展内容是开矿、选矿、拉矿、卖矿粉。车队有矿山车561辆、小轿车、皮卡车近200辆。年轻人开高档车、戴宝石戒指,老年人下饭店、喝烧酒,可滋润了。
和年轻的赵村人相处,时时都能和赵武灵王当年的行为联系起来。最后一天陪我考察的是年轻人董富平先生。从我们一接上头,他的电话就不断,后来我们知道昨晚村里走了30车矿粉,每辆车的吨位是60吨,这桩买卖显出年轻人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胆气。这和当年武爷纵马放缰奔驰在大青山下的气度多么的相似。我们要上心看神头庙中的赵武爷和文物“小三爷”的像,富平毫不谦虚的说,“把你们车停在山下吧,上不去,坐我的”,人家是进口原装三菱越野车,富平的话和当年武灵王对士兵讲“脱下大袍骑马射箭吧”多么相像。看到住庙的老头生活困顿时,富平又打电话让商家给老人送一袋白面、一桶精炼油时的情形,我们又想到赵武灵王肯定对赵村人也是这样的温情。
是啊,“胡服骑射”的改革精神,“修长城”的创新精神,的确是一座精神宝库,核心就是以敢为天下先的方式,追求发展才是硬道理,武爷的精神熏育了“外婆湾”,“外婆湾”的人们也继承和发展了武爷的精神。这个关系,赵村人用特有的赵村方式做了淋漓尽致的表述:“武爷是赵村的外甥”。
2400年,不弃不舍的赵武爷文化圈
站在现代文化的高度,用研究传统文化发生和发展的眼光看,赵村赵武爷文化的种子,是从赵武灵王踏上赵村土地第一只脚的那个时刻下种的。赵武灵王19年,即公元前306年,在赵国全国推行“胡服骑射”大改革时,赵村人就及时进入了赵五爷散发出的气场。再从流传在赵村有关赵武爷的民间故事推测,赵武爷在赵村外婆湾的气场在未即国君位时就很旺。无论武爷在弱冠之年来外婆湾住亲戚窜门,还是策马画版图于大青山;无论是修长城送福祉于雁门,还是行猎守关于紫荆山高阙;无论是禅位于惠文王做主父攻秦,还是被骄狂的废太子公子章困死于灵丘的沙丘宫,赵武爷都是赵村的佑护神和福祉,不做任何评判,只虔诚信奉。所以赵村董氏的族谱上并没记载“无论……,还是……”这样的语言,而是记录了三个赵武爷文化圈,这个文化圈一直运转至今。
第一个文化圈:赵武爷的围猎文化圈,这个圈成了衍生另外两个圈的母体文化圈。赵村有两位公认的文化人:一位是退休法官董成立,一位是上文提到的董文会。俩老人通过读正史庙中碑记和整理民间故事,划出了一个武爷猎狩人文地图圈。武爷进入山西境内的第一个行宫是灵丘县的沙丘宫,第二站则是赵村。在赵村住的时间最长,走大青山、高阙隘时从赵村启程,从边地返回来时也在赵村休整,更主要的是还要在赵村围猎。赵村位于紫荆山阴的脚下,从赵村沿滹沱河南岸紫荆山脚往西走20余里,就是进入紫荆深山的苏龙口;从赵村若向东行30里,则入紫荆山的中解口。赵村背后就是紫荆山的主峰。赵武爷围猎分两队从两口入山,在紫荆山主峰汇合。在古时候紫荆山峰连叠嶂,林老沟深,虎豹出没,鹿狍飞奔。山里是人鲜径少,险象丛生。进山围猎没有半月十天的功夫是出不了山的。武爷带一队人马从西边的苏龙口进山,手下的主将从东边的中解口入山撵兽,到紫荆山主峰下捕猎。然后武爷率众将士上紫荆山顶峰祭山神,封赏围猎有功的将士。在主峰顶狂欢之后,武爷率着英姿勃勃的队伍从中解口出山,沿滹沱河岸西行,回到大本营赵村。
第二个文化圈:赵武爷的管雷管雨文化圈。从历朝历代的神仙圈中,很难查出赵武灵王这尊神,但在赵村、中解十八街和苏龙口这个文化圈中树起了赵武灵王这尊神,并赋予他人命关天的职能:管雷电、管风雨,管风调雨顺、管天旱雨涝,用“丰饱”和“饥饿”的手法行使这片土地上的“惩恶扬善”之道。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这个圈中的祈雨文化。祈雨的方式很残忍,因是向赵武爷赎罪,祈雨的心很真诚,要走完赵武爷当年围猎的线路。
董文会老人向我们讲述了1948年祈雨的场景,煞是瘆人。那年阴历5月中旬,太阳能把人烤出油来,能漂船的滹沱河也断流了。十几个村联合起来举行了隆重而肃穆的祈雨仪式。沿武爷当年围猎路线行走的是主祈队伍。主祈队伍前是锣鼓八音队,乐队后是旗手执事的仪仗队,尔后是舁着“武爷”和“小三爷”的两乘绿呢小轿,轿后则是两位主祈大汉。一位光着上身,光着脚,头戴柳圈,腰扎木架。木架上平托着壮汉的双臂,因壮汉双臂的皮肤下各插着两把尖刀。另一壮汉则平躺在架子上,仅穿一件大裤头,胸口上燃数把火红的香,燃到皮肤的香头把皮肤烤焦,直至体液把香火浸灭。两位壮汉唯一能享受的是在伤口或嘴唇上润点薄荷水。副祈雨的队伍分两拨,一拨分别跪在武爷庙中,每半柱香的功夫撞一下钟,敲一下磬,跪在殿前的绅士族长们要在武爷像前点纸进香,磕响头。另一拨副祈雨的村民则跪在主祈队伍要走的道路两旁,赤脚光膀双目低垂。传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祈雨仪式也举行,但简单多了,贡给武爷的祭品是猪牛,自残赎罪这一内容就省了。主祈赎罪者是世袭的村民称其为坛主,旗竿仪仗是武爷庙里的财产,祈雨的费用或公摊或乡绅出大头。
第三个文化圈:赵武爷的出巡文化圈,历史上的赵武爷爱出巡,爱攻城略地,爱围猎练兵,一句话爱“动”。武爷的这一文化特征也为赵村人以“出巡”这个主题保存下来了。这个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就是武爷的“出像”。“出像”一词源出赵村村民之口,意为武爷乘轿出巡之像,用老梨木圪墩雕就,高约1米,红脸黑髯,圆目怒睁,脸上的肌肉还在颤动。日本鬼子在紫荆山放火烧毁一尊,尔后村民们请工匠凭画像又雕了一尊。武爷出巡的路线一般也是按武灵王围猎的路线走。当邻近村从赵村武爷庙把武爷出像请回去后,要举行安放仪式,还要做法会,目的是镇妖驱邪,安稳四邻,武爷在该村小住半月十载后又会让别村请走。
武爷出巡有两乘小轿:一乘为五爷出像乘坐,另一层则是“小三爷”乘坐的,“小三爷”作陪武爷。“小三爷”又为何方神仙,说出来会吓人一跳,它是尧、舜、禹三帝的合称。赵村的先祖也够胆大创新的,竟把尧、舜、禹作为赵武灵王的陪衬,可见赵村人对武爷外甥的感情是如何的深,也可见武爷也曾给“外婆湾”带来过深厚的福祉,难怪俗语说:“五爷高兴,粮食满囤”、“五爷一动,风调雨顺”。由于武爷和赵村人有这样的深厚感情,一贯为人谋利的尧、舜、禹三帝也只好委曲作陪了。
2400年,前所未有的赵武爷文化硬伤
文化多元化,并相互碰撞激荡,在古代时也不例外,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今天更是如此。上演在中解十八街,特别是赵村这种冲撞颇显功夫。外来文化兴起,赵武爷文化受到硬伤。
中解十八街资产过亿的老板很多,过年过节可以到全国最美的地方,唱戏可以一唱月余,西方的节日也要大过特过。如在西方的情人节那天,仅有六万居民的小城也可卖万余支玫瑰,在圣诞节的平安夜,年轻的老板们可以开着豪车或带家人或邀朋友去150公里外的太原市欢乐一把,一夜数万或几十万就花出去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赵村的武爷文化确实受到了威胁,也受了硬伤。
第一个硬伤是赵武爷的出像被盗,赵武灵王庙荒芜。在十年前,武爷木雕出巡像以明代文物的身份被犯罪分子盗走,十余年了再无人想过重新雕刻一座。出巡像被盗,武爷出巡仪式也就没有了。原先武灵王庙被学校所占,现在学校搬到宽敞的高楼里走了,庙宇就空下了,荒草没膝,戏台顶部破损严重。更有甚者,大殿瓦顶上的树有小孩胳膊粗丈余高密密匝匝。大殿西正墙倒塌,这里的壁画任风吹雨打,武爷的府第也快湮灭。目前仅派村里一个年迈的孤老汉住在一间房中,说是看护实际也不干,起个有人的作用。
第二个硬伤是武爷变成了“五爷”,“小三爷”是“五爷”的哥。在县城我听了这样一个事件。有陕西的两个年轻老板在赵村采矿,一个信奉佛教逢庙必拜,也上点布施。另一个则什么都不信,后来这俩人同乘一辆车出了车祸,前者没伤皮毛,后者险些送了命。后者在当地人的陪同下,挂红布送布施,但武爷成了五爷!三爷成了五爷之哥。如果说陕西老板不懂赵武灵王,那么赵村的年轻人是应该记住外甥赵武灵王这个历史人物名字的。尧舜禹小三爷,更不能做赵武灵王的三哥了。
第三个硬伤是给武爷做的庙会逐渐向给佛爷做庙会转化。赵村从上古传下来的庙会有两个,一是二月十九,一个四月初八。尽管紫荆山的武爷庙部分被日本鬼子烧毁,文革中又毁了一部分,村中的庙坍塌,但在紫荆山半山腰的神头寺,又在原庙址上建起了(复建)神头寺。神头寺中塑像是赵武灵王,但人们口中念念不忘的是要供地藏王菩萨。因赵村村里的武爷庙,主殿左边曾供着地藏王菩萨。现在武爷像丢了,不出巡了也不祈雨了,谁还记得武爷?记得武爷筑代州州城,筑长城的历史业绩?武爷也罢,五爷也罢,或是五爷的哥“小三爷”也罢,无所谓了,对赵村的年轻人来讲并不重要,重要是今天的矿粉价格是涨还是跌。
在考察完结时,我们和新高乡党委、政府作了沟通,特别讲了我们的隐忧。乡党委书记宋太平特别认真地和我们讲,赵武灵王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改革精神是人类精神历史上的经典,每一个时代都会对他的胡服骑射做出有时代特色的解读。这是十分宝贵的财富。赵武灵王作为我们乡的外甥,其精神又被当地人用传说、族谱、庙宇庙会而保护和传承下来,是十分珍贵的。我们要在新的时期用新的视角解读武爷的历史功绩,把全乡的经济搞上去。乡长梁瑞平很务实地讲,“赵武灵王”的精神财富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民间故事和庙会的形式保存下来,我们还要使之继续。我可以鼓动老板们出资整修庙中的殿宇,整理赵武灵王在当地的趣闻轶事,把这件事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书记、乡长的话深深激励了我们,我们翻着像机中留下的数百张照片,替赵村人深深地祝福,也为武爷庆幸,对中解十八街赵武灵王文化大放异彩充满了信心。
(作者:雁门文化研究会会长;西安工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