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隐逸传·周续之传》




“周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也。其先过江居豫章建昌县。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奉兄如事父。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并《纬候》,名冠同门,号曰‘颜子’。既而闲居读《老》、《易》,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陶渊明亦不应征命,谓之‘寻阳三隐’。以为身不可遣,余累宜绝,遂终身不娶妻,布衣蔬食。”周续之,字道祖,山西雁门广武人。北出雁门关就是广武,自汉代到元明,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晋末,北方战乱频仍,周续之的祖先南渡长江,到豫章建昌县定居。这是历史性的移民潮流,现在说的“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江南、岭南者的后代。豫章,今南昌。周续之八岁时母亲去世,他悲哀得像个成年人。他从小把兄长像父亲一样看待。“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父母去世,长兄就必须肩负起父母的责任,将弟妹抚养成人。豫章太守范宁重视教育,在豫章建立学校,四方来此求学的人很多。周续之十二岁拜范宁为师,接受文化教育。范宁作为地方长官,关心教育,功德千古。周续之在学校里熟读《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精通流行文化、术数占卜之学《纬候》。周续之名列前茅,同学把他叫颜子,说他和孔子的弟子颜回一样聪明,能“举一反三”。学得儒学精华后,周续之回到家,闲居研读《老子》、《易经》,对道学有很深兴趣。不久,他跑到庐山跟随高僧释慧远学习佛法,慧远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周续之精通儒释道,佛道情怀多一些。当时江苏彭城的刘遗民隐遁庐山,和慧远和尚组织了“白莲社”念佛,刘遗民是净土宗最早的居士。当时陶渊明不接受朝廷征召,隐居山林,逍遥江湖。慧远和尚、刘遗民、陶渊明号称“寻阳三隐”。周续之和三隐打成一片,认为不能被官场上的人使来遣去,应该断绝尘累,一心向道。于是,他下定决心,终身不娶妻,穿粗布衣服,吃平常饭菜。人往往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奔波,周续之的生活要求很低,愿意过简单的日子。我有一些朋友修道,不出家,不结婚。读了周续之的“余累宜绝,遂终身不娶妻,布衣蔬食”,朋友可以理解,只要活得自在,什么都好。“刘毅镇姑孰,命为抚军参军,征太学博士,并不就。江州刺史每相招请,续之不尚节峻,颇从之游。常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美,因为之注。高祖之北讨,世子居守,迎续之馆于安乐寺,延入讲《礼》月余,复还山。”东晋大将刘毅镇守姑孰时,命周续之为抚军参军,召他做太学博士,周续之不去。姑孰即“姑苏”,现在的苏州。刘毅后来跟刘裕争权,兵败而亡。江州刺史喜欢周续之,只要他打一声招呼,周续之就会与他游山玩水。江州,现在的重庆一带,山川秀丽,风光无限。周续之不喜欢苦节刻峻的人,江州刺史不是这样的人,两人成了知交。“节峻”,不好注解。我从《易经·节卦》的“苦节,不可贞”而理解“节”,峻,有“刻薄、严峻”之意。周续之喜欢读嵇康的《高士传》,以为这本书写出了高士精神之美。他就为这本《高士传》作注解。“出处”,出仕和隐退。汉·蔡邕《荐皇甫规表》:“修身力行,忠亮阐著,出处抱义,皦然不污。”刘裕北伐时,他的一个儿子作豫章太守,这位世子喜欢续之,就把他迎请到安乐寺讲《周礼》,一讲月余,讲完《周礼》后,周续之回到庐山。安乐寺,是个寺院,还是政府机构?比如,光禄寺,就是政府机构,寺本是古代官署,如太常寺、大理寺。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朝廷让西域高僧竺法兰、摄摩腾居住在政府机构寺里。后来,舍寺为僧人译经讲道之处,才有了佛教寺院之兴。全国许多地方有安乐寺,是寺院。“江州刺史刘柳荐之高祖,曰:‘臣闻恢耀和肆,必在兼城之宝;翼亮崇本,宜纡高世之逸。是以渭滨佐周,圣德广运,商洛匡汉,英业乃昌。伏惟明公道迈振古,应天继期,游外暢于冥内,体远形于应近,虽汾阳之举,辍驾于时艰;明扬之旨,潜感于穹谷矣。窃见处士雁门周续之,清真贞素,思学钩深,弱冠独往,心无近事。性之所遣,荣华与饥寒俱落;情之所慕,岩泽与琴书共远。加以仁心内发,义怀外亮,留爱昆卉,诚著桃李。若升之宰府,必鼎味斯和;濯缨儒官,亦王猷遐缉。臧文不知,失在降贤;言偃得人,功由升士。愿照其丹款,不以人废言。’俄而辟为太尉掾,不就。”江州刺史刘柳和周续之交游,欣赏他的为人和才学,给刘裕上书推荐续之,荐文华美。他的上书,我只意译,精彩需要咏读古文,才能体会。他说:“臣听说,想要光大出售宝物的店铺,就必须有价值连城的宝贝;如果要使势力凸显于世而有根基,就宜百折不回地请来隐逸高人。所以,渭水边钓鱼的姜太公能被周文王谦恭地迎请来而辅佐周朝,文王的圣德得以广运;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后,吕后听从张良的建议,请来商洛四皓这名声高远的隐士到宫中辅佐太子刘盈。刘邦想废除刘盈,另立赵王如意,但是,看到自己再三请不来的四皓出山,刘邦就放弃另立太子的打算,大汉的英雄事业才能够昌盛。现在,我想到你的事业可以和古代的开国君主相比,与天命相应,是天所希望继承大统的人,应该想到,在外远游,在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体悟玄远的大道,要与身边的事物相应。北伐兵进汾阳,没有成功,是因为时运艰难。而上天明显的旨意,在深山中都能感应到。我想到雁门的周续之,为人清静、真诚、贞顺、朴素,思想和学问缜密深沉,二十岁独行天下,心里不记近来所发生的事情,他这个人,性情所到,不论荣华之士还是饥寒之人,都会与之交往;他的情志所向往的是山川与琴书这些高雅境界。他仁义的心能从外表体现出来,他重义的情怀也能显示于外。他的爱心广大,对昆虫、花卉都有爱心,他的德行应了古人那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用他做宰相,定能与百官和衷共济,他会是儒官中高洁之人,也是大王邀请来为你服务的。藏文子不知用贤,所以,他的过失在于失去了贤能者的辅助,而孔子的弟子言偃能得人而助,建立功勋,成了士大夫。但愿你能照见我赤诚的心,而不废弃我所言。”宋高祖看了刘柳的报告,下诏任命周续之为太尉的秘书,但是,周续之不愿意就职。这段难译,一是典故多,二是涉及的观念多,三是古奥词语多。恢耀,显耀、光大之意;和肆,宝物店;明公,古代对有名位者的敬称。渭滨佐周、商洛匡汉、臧文不知、言偃得人是典故,“明扬之旨,潜感于穹谷矣”,是“天人感应”的观念。穹谷,深谷,代指隐居山林的人,一代明君出世,隐居山林的高人必然会应运而助。濯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濯缨”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丹款,丹诚。王猷遐缉,猷,同“犹”,遐,远,缉,指得到。这里有使远人归附之意。鼎味斯和,用鼎煮肉时,加上调味品,会使肉味鲜美。指周续之如果当官,会和其他官员协调好关系。言偃是孔子弟子。“臧文不知”的典故,尚未找到。这段中“性之所遣,荣华与饥寒俱落;情之所慕,岩泽与琴书共远”之句,让人联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句。“高祖北伐,还镇彭城,遣使迎之,礼赐甚厚。每称之曰:‘心无偏吝,真高士也。’寻复南还。高祖践阼,复召之,乃尽室俱下。上为开馆东郭外,招集生徒。乘舆降幸,并见诸生,问续之《礼记》‘傲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三义,辨析精奥,称为该通。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钟山。景平元年卒,时年四十七。通《毛诗》六义及《礼论》、《公羊传》,皆传于世。无子。兄子景远有续之风,太宗泰始中,为晋安内史,未之郡,卒。”刘裕北伐时,仍是东晋大将,北伐灭了慕容家族建立的大燕国,兵进长安,灭了姚苌建立的后秦王国。北伐并未完成,北伐成了刘裕扩张势力、阴谋篡权的机会。当刘裕回到彭城,派使者迎请周续之,礼遇甚厚,赐予物品,每次见到续之,刘裕都感叹说他是一个心怀公正,一点不吝啬的人,真是高人。后来,刘裕由彭城去建康,这就是“南还”。刘裕在建康逼晋恭帝禅让帝位,做了皇帝,国号宋,南朝开始了。《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孔颖达疏:“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故云践阼也。” 践阼,刘裕称帝,以天子的身份祭祀天地。称帝后,刘裕征召周续之,当周续之到来后,刘裕全家人都来迎接他。刘裕很尊重知识分子,他在东城外建立学馆,让周续之讲学,招收学生,为国家的文化绍继圣脉。这是刘裕了不起的地方,别看他是军人起家,文化眼光比司马昭、朱棣这些帝王要高远。刘裕经常来学馆听讲,接见那些学生,还虚心向周续之问《礼记》里“傲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的要义,周续之辨析精奥,刘裕称赞他对《礼记》的研究达到了“通彻”的境界。周续之身患风痹,因此他不再讲学,移居到建康的钟山隐居,就是毛主席所写“钟山风雨起苍黄”的钟山,又名紫金山。到了刘宋景和元年,即废帝刘子业在位的那一年,周续之病逝于建康,享年四十七岁。学术上,他精通《毛诗》六义、《礼论》、《公羊传》这些典籍,而他的著作当时流传于世。周续之一生未婚,没有子女。哥哥周景远也有续之的风尚,在西凉泰始年间(432——435),作了晋安这个郡的内史,还没到晋安,就病死在路上了。内史,管理赋税财务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