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阳三隐之一周续之

撰文/何仁美


周续之,东晋学者,与刘遗民、陶渊明被时人称为“寻阳三隐”。

周续之生于公元377年,卒于公元423年,字道祖,其祖由雁门广武(今山西代县)移居豫章建昌县(今永修县)。周续之兼通儒、道、释三学,而以老庄为主。与彭城刘遗民、柴桑陶渊明等人,切磋诗赋,相互唱和,被时人称为“寻阳三隐”。

周续之8岁时父母双亡,由兄扶养,事兄如父。豫章太守范宁设学豫章,四方从者甚众。周续之12岁从范宁就学。范宁对魏晋以来的玄学思潮大加抨击,而以儒家经典教授学子,周续之跟随范宁受业几年,精通“五经”、“五纬”,号称“十经”,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名冠同门,被誉为“颜子”。后回乡闲居,攻读《老子》、《庄子》,《周易》这三玄,亦涉猎一些佛教典籍,对儒、道、释三学进行比较认识,尤对老庄颇有心得。因而老庄思想较多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他认为要在晋末那样腐朽的社会保持名节高志,就不能去应聘做官,更不能娶妻生子徒增累赘,因此他过着布衣蔬食的独身生活。悉心诵读嵇康的《高士传》,十分欣赏书中那些高士的风度,甚至情不自禁地为之做注。他同庐山著名的高僧慧远有同乡之谊,处事为人也有慧远之风。史载他隐居庐山,敬事慧远,是慧远门下五贤之一。

东晋南朝时期,虽然帝王与高门士族过着腐朽的生活,但是他们常迎合世风附庸风雅,征用一时名望以示用贤得人。豫州刺史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今安徽当涂)时,请他去当抚军参军,晋帝又征聘他做太学博士,他都没有接受。但是江州刺史刘柳每次请他同游山水,他都欣然从命。刘裕身为大将军有心成就大业,重视征用名士,他被辟为太尉掾,他仍旧拒绝征辟。刘裕知道他心气高杰不肯为官,称他“真高士也”,于是赐给他丰厚的礼物。但是周续之在高官厚礼的隆遇下,一如既往,不变节、不欣喜,依旧在山中过他平静的平民生活。刘裕称帝后,为周续之在东城外设立书馆、招集门徒进行教学。还亲自到学馆中向他请教《礼记》中“傲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这三句话的义理所在。他为刘宋武帝作了精辟的辨析。他学识渊博,时人称为“名通”。周续之平素患有风痹,但他与学不知寒暑,与教孜孜不倦。后来劳累过度,四十六、七岁就病重不能继续讲授了。于是住到钟山养病,景平元年(423)卒于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周续之“思学钩谋”,勤于笔耕。著有《嵇康高士传注》三卷、《公羊传注》、《礼论》、《毛诗六义》等,今都散佚。周续之融通儒、道、释三家精髓,有晋宋间真玄学家的气质和行为。正如刘柳评价他:“性之所遣,荣华与饥寒俱落;情之所慕,岩泽与琴书共远。加以仁心内发,义怀外亮,留爱昆卉,诚著桃李。若升之宰府,必鼎味斯和,濯缨儒官,亦王猷遐缉。”